王学仲,既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又是“黾学”最好的践行者。他提出的学术主张,形成了包含有哲学、美学、书学、文学、诗词学和绘画学的完整而又科学的黾学学术体系,为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学仲(1925年——2013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作家、艺术理论家。父为命名“黾”,谱名学仲,表字黾子,别号夜泊(呼延夜泊),晚年又号黾翁。曾任国家文化部国画创作组成员、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联合国世界教科文卫专家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天津大学教授,兼任南开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和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荣获鲁迅文艺奖、世界和平文化奖、俄罗斯美术研究院院士名誉称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委会荣誉委员、中国文联第七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人物概述
1925年10月生于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宁家村。早年受业于徐悲鸿大师,即以诗文书画得大师称许,赞其为“诗书画三怪”。后得齐白石、李可染、吴镜汀等大师亲传,诸体皆善,尤长于行草书,豪放雄健,跌宕多姿。王学仲先生继承了中国书画的优良传统,并借鉴吸收西方艺术的诸多营养,将诗、书、画熔为一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人画派。1953年在天津大学任美术课教师。1978年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创作。1985年天津大学建成“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任该所所长。1987年滕州王学仲艺术馆、曲阜王学仲画馆相继建成。1989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八、九十年代不辞年高多病多次深入大西北,完成了西北系列巨作:《汉家陵阙》、《西夏王陵》、《腾格里沙海》等作品。

艺术特色
王学仲作品的技法完全地体现了“欧风汉骨”这样的文化主张,和齐白石流派的山水画家,比如齐本人和陈子庄不同,他的技法,不是在传统内部求变异,而庶几近于徐悲鸿的不分主次融合东西,作品中色彩的迭加甚或更近于西画技法,同时,也受到刘国松拓印技艺的启发,但所有的一切,又形成如此纯粹的传统氛围。这种氛围,突破了数百年来的柔弱和谦退,是主流文化,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是大汉精神的追忆和发扬,充溢着横槊赋诗,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这种纯粹的大汉意境,一方面在于自身的诗人素质,使他具备大方向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分解到技法,不能不钦佩到他对书法理解能力的精深。摇曳多姿,变化万千的线条使作品的中国精神得以凸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线也许是绘画中中国味道最重要的元素。通过综合多变的技法表现纯之又纯的大汉精神、阳刚之美,正是王学仲得以侪身大匠行列的立身之本。
王学仲山水艺术的气质来源于他对汉文化充盈把握后流露出的那份从容和定性,也在于他东西技法融而合之的均衡柔和。於王学仲而言,“欧风汉骨”风格的确立带来了“东学西行”的信心,他也确实实践了东学西行的理想。

“黾学学派”
王学仲,既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又是“黾学”最好的践行者。他提出的学术主张,形成了包含有哲学、美学、书学、文学、诗词学和绘画学的完整而又科学的黾学学术体系,为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学养深厚、才华横溢;他淡泊名利、德艺双馨。从他的言行、著作、艺术创作上,处处体现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特殊使命感和崇高责任感。虽然他的部分绘画与理论还不能被人们所理解,但他已经为继承、发展、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入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黾学可以概括为:一画、二合、三怪、四我、五象、六学、七艺。
“一画”就是文人画。文人画要以诗书画印为基础,倡导野逸美,表现其古朴自然、野趣雅谑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二合”是指意象合一。书法意象非常重要。书法是笔墨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线条的艺术,重要的是它渗透着书家哲性的思想。
“三怪”一词源出徐悲鸿先生。先生称其诗书画“三怪”。黾学的美学基础是诗书画三位一体。
“四我”是黾学的精神支柱。提出“三自一超”主张,即: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轶出自我,超越时代。作为一个书家或画家,不应该停留在对自我的表现上,必须把“小我”与“超越时代”的“大我”联系在一起,与国家、时代、民族联系在一起。
“五象”即: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五象”把佛、道、儒三家的哲学观融合为一体。
“六学”包括:文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经学)、哲学、历史学等。六学的理论基础是国学。
“七艺”即:绘画、书法、诗词、治印、雕塑、散文、小说等。
王学仲,诗、文、书、画四绝,著作等身。他不仅是一位诗文书画皆有建树的文化学者,还是一位具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书画理论家、美学思想家。出版有《夜泊画集》、《王学仲画集》、《王学仲书艺》、《中国画学谱》、《书法举要》,散文集《墨海四记》、《黾勉集》、《王学仲散文集》,诗歌集《三只眼睛看世界》、《王学仲短诗选》、《王学仲书画旧体诗文选》、《王学仲诗词选》和长篇小说《吼哈》,以及有关美术、书法、文艺的论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