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表扬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获奖单位的通报》,历城区获区县(功能区)综合绩效考核一等,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获得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绩效考核一等,是全市唯一一个“双冠”区县。不仅是双料“第一”,该区还在重点工作考核五项排名中的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双招双引类别都“榜上有名”。
这一喜讯,与今年历城区一季度经济“开门红”撞了个满怀——
今年一季度,历城区生产总值实现增长7%,排名全市第二,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其中,工业增势更是迅猛,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直接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强市”大局中的尖兵力量。
“双喜临门”的背后,是历城区坚定高质量发展的厚积薄发。
2022年,历城区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和气魄,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坚定不移落实“4433”工作推进体系,发展稳中求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6亿元,投资竞争力入围全国百强区第37位,列全省第2位、全市第1位。新旧动能转换的车轮在发展的列车上飞转,以“四大主导产业”挑大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渐清晰。
2023年,历城区自觉扛起“拉高标杆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加快省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目标不动摇,在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奋斗目标中,找准“强”的定位:
现代产业体系强。
今年2月25日,在经过一年的建设周期后,位于历城区济南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内的“济南智能传感器产业园”提前半年开园。作为数字经济的突破口,该园区开园实现了济南传感器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以超强算力支撑智能传感器产业、以智能传感器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突破口,“软硬结合、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将为济南数字经济产业达到万亿级规模提供强力引擎,也标志着济南超算走向规模化产业应用。
数字经济是历城区“四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今年,该区以数字经济突破作为“冲锋号”,“四大主导产业”将在去年全面起势的基础上,瞄准做大做强的目标,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水平——
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构建“上游算力支撑、中游数据研究、下游产业应用”的数字产业发展生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生物医药提质,加快12家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打造高端医药制剂产业园和智慧中医药产业基地,力争规上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建设贸易物流中心,推动济南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设计、软件通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等细分行业;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100亿元。
载体平台建设强。
近年来,历城区以“四大主导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架构,在平台搭建上走在了全市前列,“托举”起一个个高赋能产业,助力历城区省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
其中,济南国际陆港,是济南区域性综合贸易枢纽“一核一港两翼多联”中的“核心港”,目前正着力构建济南市现代物流、现代贸易及“贸易+”共生共融的产业生态新体系。其标志性建筑——济南国际陆港大厦,已入驻企业超90家,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同时,全面构建“海铁联运+外贸服务+保税服务”发展新模式,将以前在港口的操作及外贸相关服务,直接前置到济南陆港,为企业提供外贸孵化、订舱平台、通关服务、产地证、单一窗口等“一站式”服务。
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位于齐鲁科创大走廊核心区位,作为历城强区的头部引擎,科技园依托超算中心、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吸引科创企业落户,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园区目前已引入海康威视、离娄科技、支点医疗科技等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依托济南超算中心,科技园搭平台、聚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及科创产业,助力区域数字经济高地隆起。同时,科技园作为“济南超算数字经济生态创新圈”的主力平台,将助力“创新圈”到2025年实现50家以上优质龙头企业和10家以上科研平台落地,纳税总额达到50亿元,数字经济集群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打造高端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地。
优化发展环境强。
在高质量推进全区181个重点实施类项目建设和98个储备类项目落地的基础上,做好科技创新、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积蓄发展动能。
加大招商引资。今年初,历城区举办重点片区综合推介暨重点项目签约活动。活动上,历城区重点推介了2023年拟出让的1689亩经营性地块,以及41个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保障房等各类重大项目,济南市城投集团、市轨道交通集团也就济钢片区、济南东站片区以及华山北片区等重点片区进行了推介。活动共签约宋刘城市更新项目、港九美丽乡村先行区开发建设合作项目等22个重点项目,摆出了开局即冲刺的发展姿态。
坚持创新驱动。历城区今年将加大对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支持保障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上工业企业新建研发机构的比例提升到3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4家,新培育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企业20家。
优化营商环境。今年,该区将深化“异地通办”“独任审批”“一链办理”改革,加快实现商事主体登记“零干预、零材料、零费用、零跑动”;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培育机制,采取个性化、差异化帮扶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持续壮大市场主体总量。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设全省质量强区。 (本报记者李小梦通讯员王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