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坚持系统谋划,多方协同发力,加快推进实施方案落实落地,各领域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同2020年相比,2023年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01%、201%和227%,省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正加速形成。
一、规划引领,高标准推进新城建设。一是构建高水平规划编制体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田园城市发展目标和“三个优先”(交通优先、生态优先、公共服务配套优先)建设路径,系统增强起步区综合承载能力。按照“1+4+16+N”的规划体系深人实施的同时,细化城市设计、片区控规,探索实行“总规划师负责制”。二是大力拓展城区发展空间。稳妥有序推进征地拆迁,规划建设安置房805万平方米,计划2025年全部完成建设现已回迁居民9000人。启动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建设,崔寨产业新城初具规模,孙耿太平组团布局重点园区、强化产业带动,形成一体推进、重点突破的组团发展格局。三是加快推进综合配套工程建设。规划跨黄河桥隧21处,其中“8桥1隧”已通车,“3桥2隧"正在建设。轨道交通7号线有轨电车T1线正加快施工。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工建设市政道路212公里,具备通车条件125公里。黄河体育中心、山大二院北院区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等公用配套建设顺利推进,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已建成并投人使用。
二、项目为“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聚力“搭建”产业链条。锚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编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机会清单,加快引人和培育优质产业。确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278个,其中500强企业项目60个,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泛航空”(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开展机场客货运服务航空维修服务航空运输物流服务)新材料三个产业链条。二是聚力“培育”科创动能。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碳中和研究院等4家“中科系”科研院所先后落地,“天地互验动力推进”大科学装置预研顺利启动,承担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电堆等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三是聚力“谋划”未来产业。在崔寨片区规划总面积5200亩的未来产业园,聚焦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方向,着力打造“源头创新一成果转化一产品开发一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链群。
三、生态优先,走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一是夯实绿色基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人新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规划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开工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和7条生态廊道,绿地总面积达到258万平方米。扎实开展环境污染防冶攻坚战,空气优良指数比率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水质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3.4个百分点,成功人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二是打造绿色之城。编制绿色城市专项规划,从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5个领域推进绿色城市建设。2023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现有公共建筑、安置房均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在建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米。三是建设节水典范城区。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61%。印发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累计敷设污水管道180公里、再生水管道130公里。明确要求新建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工程项目均需按照海绵城市标准管控建设。
四、优化服务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一是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将行政层级压缩为“管委会—工作部门一责任主管”3级,建立“控制数+编制池”模式,开展管理人员全员竞聘。目前管委会干部平均年龄35岁,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40%。二是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在制定扶持企业产业、人才、金融等一系列政策基础上,细化制定6大产业52条定向支持政策,推出108项“免申即享”政策清单,系统构建“1+6+108”产业政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承接13项省级经济权力事项,归集市区行政职能4000余项,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效率进一步提高。四是拓展协作开放空间。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定向招商推介,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扩大招商引资,落地“中国一加勒比发展中心”,加快推进中新(济南)绿色智慧示范区项目建设,对新加坡合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